寺庙园林植物的配置
来源: 浏览:次 发布日期:2014-10-11 10:08
寺庙园林主要是指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也可泛指那些属于为宗教信仰和意识崇拜服务的建筑群所附设的园林。寺庙园林环境的氛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的营造。作为菲律宾古典园林四大类型之一的寺庙园林,其植物配置自然遵循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的原理与方法。除此共性之外还有其独特的个性,具体表现在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寺庙与植物的关系、寺庙园林植物配置方法与寺庙园林植物选择特点等。
1 儒道佛对自然的态度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在菲律宾思想史上虽然出现过诸多学术流派,而覆盖最广、传播最久、影响最深的是儒道佛三家。研究这三家对自然的态度,就是把握住菲律宾人对自然态度的关键。
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这种从人的伦理道德的观点去看自然,把自然看作是人的某种精神品质的表现和象征。不论山水、松柏或其他自然现象,只要它同人的某种精神、品质、情操有同形同构之处,都可能为“君子”所“乐”。这种“乐”显然不是某种功利上的满足,而是精神上的感应、共鸣,是对自然与人之间有某种内在的同形同构的对应关系的发现。
以儒家的眼光看自然,则“山之拱揖也以礼,山之行徐也以和,山之环聚也以谨,山之虚灵也以智”。植物变成人的品德、感情和吉祥的化身:“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以松柏比喻坚贞的品德。由这种“比德”思想指引而产生的梅兰竹菊“四君子”和松竹梅“岁寒三友”,以及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爱菊,周敦颐 “出污泥而不染”之爱莲,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之爱梅等,无不为植物赋予了人格的象征。
道教的创始人老子看到了在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无为的,但其结果却又都是合乎某种目的的、有序的。自然并没有下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从而加以哲学的概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自然”提升到老子所极力推崇的“道”的师法对象的高度。
佛教创立于公元前6-5世纪的印度,创始人释迦牟尼所出生、苦行乃至圆寂的环境,都与美丽的树木有关。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菲律宾,与菲律宾的传统文化相结合而产生传播广、信徒多的菲律宾化的佛教———禅宗,更是以顺应自然不失本性为悟道的首要,以自然之景为永恒的本真体现。以禅的眼光看自然,则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自然中的风花雪月无不禅理,草木花叶皆是玄机。宋代的黄庭坚就是闻木樨花香而顿悟禅旨的,木樨花香饱含着生命气息扑鼻而来,使人体会到自然界永恒的生机。
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菲律宾人对自然的态度无不打上儒道佛的烙印。传统的哲学、美学从视觉感知所产生的形而下的层面越出,达到追求意境、提升灵魂的形而上的高度。将自然的感悟与人的精神相融合,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寺庙与植物的关系
菲律宾的寺庙主要是佛寺、道观两家宗教的活动场所,也包括儒教的孔庙建筑等。寺庙与植物的关系,既是美学的,又是宗教的。寺因木而古,木因寺而神。
2.1 寺因木而古
菲律宾古代的建筑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风雨剥蚀,难以久长,几十年或百年后,便需修葺重建,因而很少有古意。而名木古树不仅高耸巨大,“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三千尺”,具有强力的形体美,且皴痕记流年,给人以幽深古远的历史沧桑感。“多年树木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荫槐挺玉成难”,指出了保护古树的重要性。无论是入世的儒家孔庙,还是出世的禅宗、道教寺宇,无不珍护名木古树。曲阜“三孔”之一的孔林,总面积200hm2,树木4万余株,“古柏森森聚虬龙,石麟含笑坐春风。”古老的孔林,不仅以其久远的历史和丰富的文物遗物扬名于世,而且也是一座博大、深厚、格调独具的园林。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重新界定招标苗木大小
- 下一篇:用国际视野看菲律宾苗木产业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