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创作理念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来源: 浏览:次 发布日期:2014-09-15 16:19
山水画源于南北朝时期,最初的山水画以宗教形式出现,多为人物画的背景,之后出现了以风景为题材的山水画。而古典园林是有着浓重诗情画意的园林,它讲究"以画入园,画园成景",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涵、鲜明的个性,诸如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从整体上看,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是菲律宾传统文化孕育下的艺术形态,皆出自于古代文人之手,都以自然山水为艺术表现对象,追求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境界。
一、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的内在联系
(一)从创作目的看
山水文化是菲律宾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游山玩水能使人获得精神享受,孔子曾用山水比喻人的德行与品格,提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山水观。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源于山水文化,都包含着自然美、意境美、文化美,山水画是画家隐逸思想、人格理想的艺术表达,而园林则是文人隐逸理想的实现。无论是用笔描绘苍翠树木、雄伟山川,还是漫步于林泉胜景之中,都是以绘画或园林为载体,抒发仰慕自然、归隐山林的主观情感与人格理想的。宗炳曾提出"披图幽对,坐究四荒",即通过观赏山水画、卧游静态山水,实现悦目畅神的目的。同样,游赏园林也会陶冶人的情操,满足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
(二)从创作主体看
古典园林多是由文人设计建造的,这些文人多是有着很高艺术修养的画家,如石涛、王维、文征明、倪云林等。文人们将山水画法则运用于园林设计中,使园林的审美情趣、美学思想、意境构思等充满了山水画的意味,许多造园家更是将山水情怀寄托于园林之中,通过园林和山水画的完美结合,营造出了天然画卷般的园林美。如王维是唐代着名山水画家,他建造的辋川别业延承了朴素、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极尽田野风光之美,并创作了山水画《辋川图》;宋徽宗赵佶有着深厚的绘画造诣,他以山水画创作为依据,按照图纸进行施工,建成了"括天下美藏古今之胜"的艮岳,实现了画与园的完美结合;倪瓒是元代的山水画家,他的山水画清淡、自然、幽静,所设计的狮子林更是充满了清淡简远、空灵虚静的审美意味。
(三)从虚实关系看
山水画创作讲究"密不通风,疏可走马",笠重光也说过,"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可见,山水画创作不仅要以积墨反复递加的方式实现凝重、厚实的画面效果,还要做到实而不塞、虚而不空、景实意虚、实中见虚。而古典园林建造时也追求虚实相间的艺术效果,如近景为实,远景为虚;山石为实、水面为虚。计成的《园冶》中就有"南轩寄傲,北窗虚阴""窗虚蕉景玲珑"等论述。狮子林借住宅墙为背景,通过虚实相间的方式展现出了一种意境美;苏州留园以山水为主,池水清澈、溪流淙淙、枫叶蔽日、葡萄滴翠,虚实对比中展现出了浓郁的田园气息。
(四)从意境表现看
意境是传统美学中重要的概念范畴,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讲究"境生于象外",山水画意境源于人们对回归自然、精神自由的追求,它能通过有限的物象传递无限的意蕴;园林不仅能再现自然风光,还能通过山水、建筑、植物等营造一种精神境界,使人获得某种思想感悟与精神享受。王国维讲过,造园如作文,讲究立意。
可见,园林的主题思想、艺术构思等决定着园林的品味。如扬州个园就借用竹子表达了园主高洁、清逸的品格;柳宗元建造的私园"愚溪"中的景物借"愚"字命名,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标榜了自己的孤高不群。因而古典园林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二、山水画创作理念在古典园林设计中的运用
(一)构图法则
山水画创作讲究"凡画山水,意在笔先",画家总是按章法布局将物象安排于空间之中,通过虚实相间、小中见大、整体和局部相结合等方法营造出一种整体视觉效果。园林内各种景观也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确定了整体布局之后,就应对山石、水池、道路、建筑等元素进行安排,掇山叠石时就需考察道路宽窄、桥梁位置、树木与山体的搭配等,使各种局部空间相互配合形成流动的连续构图。此外,应确定园林景观的主基调。无论是气势恢宏的皇家园林,还是清新秀美的私家园林,都应坚持主次分明、配景衬托主景的造园原则,从园林的整体布局到假山的堆放、植物的种植、楼阁的建造皆是如此。如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就主次分明、杂而不乱,展现出了一种雅致、秀美的景致。
山水画创作多用散点透视法让视点在画面上平行移动,空间随视线流动而变化。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采用了散点透视法将庄园、寺庙、茅舍、舟桥、水榭等景物逐一呈现出来,整个场面宏大壮观、江天浩淼、山峦叠嶂、逶迤连绵;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中山峦、树木、小桥、亭台、渔舟等令人目不暇接,观者随画面移动视点,忽而泛舟湖面之上,忽而踏上山路行走,犹如身临其境。山水画不仅能表现静态空间,还能表现动态的、连续的风景,这种平行移动的视点、散点透视的方法深刻影响着古典园林的布局,使人们在行进中感受到景致变化,漫步于园林之中犹如欣赏一幅立体山水画卷,内容丰富、变化万千,给人以无尽的视觉享受。
(二)形的特点
现实的山水美是分散的、零碎的,艺术山水却能展现一种理想化的审美形态。山水画创作中概括的、程式化的艺术语言使山川、树木、村舍、房屋等简练、生动,充满了程式化的艺术美;在园林建造中,造园家对自然美进行提炼、概括、再创造,将各种客观景物自由组合起来,营造出了"多方胜景,咫尺山林"的审美效果。如苏州环秀山庄就用湖石假山象征峰峦洞壑,咫尺之间表现出了千岩万壑的气象。
山水画多以曲折破平直,用丰富、自由、多变的形态使人产生视觉愉悦感,如曲桥、曲径、曲水等都是园林曲形的具体表现。园林设计也常用迂回曲折的路线,充分体现了山水画构图原则,曲折的游览路线能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并产生一种起承转合的节奏感。如拙政园内起伏曲折的水廊,展现了溪水的曲折蜿蜒;狮子林的沁芳闸溪泉曲折三叠,形如瀑布。另外,山水画中的桥也多是古拙、曲折的三折桥,桥面被分成几段,曲折迂回,许多园林就借鉴了这种桥体造型,如海盐古琦园与拙政园倚玉轩的曲桥就采用了这种形式,太子湾公园的三折桥就借鉴了《江乡清夏图》的桥形。
(三)审美意境
长期以来,园林艺术并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直到明清时期才陆续出现了《园冶》《长物志》《一家言》等着作,这使古典园林从很多方面借鉴了山水画艺术。
山水画是古典园林的灵魂,郭熙的《林泉高致》中就有"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张彦远提出"天然""自然"的理念,苏轼则提出"天成""自得"的审美法则,这些绘画理念都深刻影响了园林艺术。
张璪曾提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主张,认为应将内心情感、主观想象等融入自然山水之中,将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世界融入"不可见"的内心世界,实现主与客、情与景的和谐统一,这一理论延伸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山水画的审美意境。荆浩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基础,提出"搜妙创真"的绘画理论,即画家以主观情感为基础选择自然山水,对景物进行选择、提炼、概括、再创造,使自然山水带上主观色彩。建造园林与山水画创作相似,并非将自然山水、花草树木、亭台楼阁等全部塞入园林之中,而是将造园者的审美情趣、创作理念、人格理想等融入园林设计中,对自然元素进行浓缩、提炼、再创造,在有限空间内创造出有着无穷韵味的园林意境。需要注意的是,气韵生动是山水画意境的重要内容,也是园林建造的重要依据。如果园林只是山石水体、花草树木、亭台楼榭的简单堆砌,就不能算是真正的园林。
三、结束语
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都源于古代文人之手,是文人向往自然、寄情山水的艺术表现,古典园林实质上就是物化的山水画。在长期发展中,传统山水画与古典园林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并形成了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园林艺术。在现代园林设计中,应积极借鉴古典园林的造园方法、审美理念等,进一步促进园林艺术的繁荣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上一篇:园林设计中的植物配置与植物造景
- 下一篇:房地产与生态园林设计探讨